环球金融网   
当前位置:环球金融网新闻中心地方新闻
日期:2021-09-06 03:17:53  来源:本站整理

从沟底到“康庄”:内蒙古草原牧民开启游牧新生活

  (小康中国)从沟底到“康庄”:内蒙古草原牧民开启游牧新生活

  中新网乌兰察布9月4日电 题:从沟底到“康庄”:内蒙古草原牧民开启游牧新生活

  中新网记者 张玮

  暑期旅游季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,范福林“入股”内蒙古自治区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旅游区的4匹马儿终于能有空闲肆意地在草原上奔跑,而他和妻子也开始为一年中草原上最后的两个小长假旅游季做准备。

  “从来没想过会过上这样的生活。干了旅游后,不仅供孩子上了大学,还能有存款啦!”范福林合算着今年夏天的旅游收入,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

  范福林从小生活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黄花沟底的四苏木村,这里曾经不通电、不通水、不通路……他一度认为,放牧就是自己一辈子的“事业”。


图为乌兰巴日斯为游客讲蒙古族民俗文化。 张玮 摄

  然而,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让这里的农牧民从沟底走上“康庄”,开启了游牧新生活。

  “辉腾锡勒”汉语意为“寒冷的山梁”。辉腾锡勒草原位于阴山北脉,平均海拔2000米,全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8℃,植被覆盖率达到80%-95%以上,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三大高山草甸草原之一。

  每到夏季,辉腾锡勒草原繁花似锦,绿草如茵。加之这里有着距离北京近的地理优势,近几年,辉腾锡勒草原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周末和假期旅行的打卡地。而当地的农牧民也搭上这列旅游快车,逐渐脱贫、致富。


图为范福林夫妻俩牵着自己的马儿驮着游客游草原。 张玮 摄

  内蒙古辉腾锡勒旅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喜介绍,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旅游景区辖区内包括黄花村、大阳卜子、四苏木等5个自然村。

  四苏木村地处峡谷地段,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薄弱,青壮年迁徙较多,留守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农牧民。

  “以前在沟底,10多户农牧民靠养牛、羊、马维系生活,年人均收入也就只有两三千元(人民币,下同)。”四苏木村村长刘春林想起几年前的生活,还是会不禁叹口气。

  “2017年,政府和景区共同出资,让我们从沟底搬了出来。”刘春林说,“我们不仅住上了楼房,吃水、用电、交通、孩子上学都方便了,还‘入股’了旅游业。”

  景区提供场地设施,村民提供马匹,经过统一营销、统一管理,农牧民收入占利润分成的80%。

  刘春林告诉记者,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,景区开门营业,马场也随之忙碌起来。“现在在景区工作的四苏木的农牧民有20多人,共有四五十匹马供游客骑,最忙的时候,游客都得排队。”

  一匹马在旅游季期间能收入10000多元,范福林夫妻俩“入股”4匹马,不仅脱了贫,还奔了小康。

  从小生活在乌拉特草原的乌兰巴日斯在2015年参加的一次“青年农场主”农业培训班上,第一次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。“80后”的他决定开起“牧人之家”,初衷是振兴牧区。

  蒙古族奶茶为什么放盐不放糖?为什么手把羊肉没有膻味儿?……乌兰巴日斯常常为游客答疑解惑。

  “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,外国游客也不少。”乌兰巴日斯告诉记者,“蒙古族文化博大精深,我希望通过草原上的故事,吸引游客,打造自己的家乡。”

  没有客人的时候,乌兰巴日斯还是过着游牧生活。“我养着100多匹马、30多头牛和400多只羊,放到草原上,让游客可以感受原生态草原的模样。”

  除了畜牧业收入,搞上旅游的乌兰巴日斯预计今年能增收50000元左右。

  然而对于乌兰巴日斯来说,文化奔小康远比财富奔小康更让他觉得充实。“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,把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,弘扬出去是我们的责任。”

  刘喜表示,未来,景区还会增加一些骑马路线和体验项目。“让牧民的收入更高,至少翻番,真正实现农牧民有房住、有产业、有稳定经济收入的小康生活。”(完)



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.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.

Tags:

作者:Admin
友情连接- 网站地图
Copyright © 2012-2022 环球金融网. All Rights Reserved . 
邮箱:1823595922@qq.com